陈丽凤 吴耀南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若失治误治,易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甚至导致胃癌的发生。西医治疗该病远期疗效欠佳,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久已,通过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730例CSG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选取730例厦门中医院消化内科已通过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SG的患者,不论初发或复发,均以首次就诊的时间作为本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开始,归纳其这一阶段的证候特点。由中医主治以上医师对所观察病例进行中医辨证,按患者实际表现证型结果如实记录。730例患者中男345例,占47.3%,女385例,占52.7%,年龄18~60岁,平均36.95±8.73岁。
(二)诊断标准
CSG西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5年第二辑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诊断参照该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出现兼杂证者,以患者实际表现出来的证型为准。
二、观察方法
(一)调查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统一的CSG中医证候研究表格进行观察,研究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发病时间、中医证候、胃镜下胃黏膜表现、胃镜诊断、病理表现、病理诊断、HP感染及症状和体征的种类及评分等,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任一项的病人收集资料进行观察。
(二)统计学方法
设计相应EXCEL表格,将观察所得初始数据输入表格,再使用EXCEL常用工具对初始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获得二次数据;然后将所得二次数据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所得相关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之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
三、结果
(一)各独立证候出现频次
各独立证候的出现频次(包括兼夹证中出现的)分别为脾胃虚弱证560次(42.7%)、肝胃不和证373次(28.4%)、湿热中阻证200次(15.3%)、胃络瘀血证178次(13.6%)。详见下表:
表1 各独立证候出现频次(包括兼夹证型中出现的)
证候 |
出现次数 |
百分比 |
脾胃虚弱证 |
560 |
42.7 |
肝胃不和证 |
373 |
28.4 |
湿热中阻证 |
200 |
15.3 |
胃络瘀血证 |
178 |
13.6 |
总计 |
1311 |
100 |
(二)各实际表现证型分布情况
730例观察病例中,实际表现的证候出现频次分别为脾胃虚弱兼肝胃不和型219例(30%)、脾胃虚弱兼湿热中阻型110例(15.1%)、肝胃不和型106例(14.5%)、脾胃虚弱兼胃络瘀血型79例(10.8%)、脾胃虚弱型78例(10.7%)、脾胃虚弱兼湿热中阻及胃络瘀血型51例(7.0%)、湿热中阻型39例(5.3%)、肝胃不和兼胃络瘀血型25例(3.4%)、脾胃虚弱兼肝胃不和及胃络瘀血型23例(3.2%)。详见下表:
表2 各实际表现证型分布情况
证型 |
病例数(n) |
百分比(%) |
脾胃虚弱兼肝胃不和型 |
219 |
30 |
脾胃虚弱兼湿热中阻型 |
110 |
15.1 |
肝胃不和型 |
106 |
14.5 |
脾胃虚弱兼胃络瘀血型 |
79 |
10.8 |
脾胃虚弱型 |
78 |
10.7 |
脾胃虚弱兼湿热中阻及胃络瘀血型 |
51 |
7.0 |
湿热中阻型 |
39 |
5.3 |
肝胃不和兼胃络瘀血型 |
25 |
3.4 |
脾胃虚弱兼肝胃不和及胃络瘀血型 |
23 |
3.2 |
三、讨论
(一)CSG中医各独立证候分布特点
本研究结果主要特点有:①脾胃虚弱证出现频次显著高于其他证型,超过一半的患者具有该证型表现;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肝胃不和出现频率为其次,与其他证型出现频率均存在显著的差异;③纳入病例中未见胃阴不足型患者。
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表现在:①CSG多为急性胃炎反复发作,慢性迁延不愈,病情反复所致,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且久病多虚,因此脾胃虚弱证往往贯穿CSG的整个疾病过程,其出现频率最高有其基础理论依据,同时对临床治疗有重大的意义,提示在辨证治疗该病的同时要重视健脾扶正,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正是发展建设、创造财富的关键时期,广大人民的工作、精神压力均处于较紧张的状态,尤其是中青年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温饱、卫生问题已不再是广大人民的基本问题,精神、工作压力已跃居人民的重要问题之中,研究表明,精神过度紧张,可使大脑皮层受到抑制,以致胃的神经反射性调节能力减弱,对胃的保护功能降低,致使胃黏膜发生炎症性变化,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因此,肝胃不和证出现频率较高亦有一定的社会科学依据,同时也提示在治疗CSG患者尤其是合并精神压力较大患者时要着重疏肝和胃及从心理学角度开导患者,以提高远期临床疗效。③胃阴不足证多由于胃内郁热或湿热内阻日久伤津耗液所致,由于收集的CSG患者病例中未发现有属于该证型的,故笔者认为胃阴不足证虽可见于“胃痛”“痞满”等疾病范畴中,但也许与CSG的发病并无密切关系,根据导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胃阴不足证则更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这与邓铁涛、张文尧、唐旭东等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和,他们亦认为脾胃阴虚是CAG的主要病机之一。但本研究病例中未发现有胃阴不足证,也许与观察病例的样本量不够大有关。
(二)CSG中医各实际表现证型分布特点
本研究结表明CSG临床实际表现的证型以脾胃虚弱兼肝胃不和型为主,该证型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提示脾胃虚弱兼肝胃不和为CSG最常见的病机之一,而且两者往往互为因果、错杂相兼,说明CSG的发病与肝、脾关系极为密切,该结果既验证了千百年来中医各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又提示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关键是运用健脾、疏肝这两个大法。目前国内外尚较缺乏对CSG兼证分布的研究,有待业内学者进一步行相关的统计研究。
综上所述,从CSG证候分布的特点来看,CSG的发病与病机特点主要是脾虚与肝郁,治疗CSG时尤其要注重健脾与调肝。因为中医的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能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故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因此,本课题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到我院就诊的CSG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统计分析其分布特点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由于时间有限,观察的病例不多,不能代表全部厦门地区的CSG患者,更不能涵盖整个中国甚至是世界CSG的发病人群,因此,观察结果尚不能完全反映CSG证候分布的客观规律,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观察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