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喜
福建省名中医吴耀南教授从医近20载,学识渊博,善于融汇古今,造诣精深,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吴教授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理论独特,治疗独具匠心。笔者师从左右,受益非浅,兹将吴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
1辨证为主,与辨病相结合:吴教授指出胃病诊治大要,当首辨虚实寒热,次以辨病施治,虚实夹杂,治宜兼顾。认为本病以肝郁脾虚,湿热邪毒,瘀血入络,阴亏胃络失养为主要病机。在治疗上强调了健脾,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主,在此基础上,吴教授临证将本病分为6型进行辨证施治。①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部隐痛,得温则减,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多食后胃脘不舒,嗳气,大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胃。常用黄芪、桂枝、白芍、吴茱萸、乌药、党参、砂仁、白豆蔻等药物。②胃阴亏虚型: 症见胃脘部疼痛不甚,以胀痛为主,餐后尤甚,欲得嗳气则缓和,胃脘部间发挛急感,大便干,舌淡暗,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此系胃阴不足,故纳后难以腐熟而胀痛尤甚,胃阴亏虚,胃络失养,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不通则痛。治宜甘平养胃或甘寒养胃佐通络止痛及益气活血。常用百合、乌药、白芍、甘草、乌梅、麦冬、丹参、威灵仙、扁豆等药物。③肝胃郁热型: 症见胃脘部灼痛,嗳气,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清热,和胃止痛。常用药物:柴胡、黄芩、蒲公英、佛手、青皮、栀子、黄连、苏叶等。④湿热内蕴型:症见胃脘部隐痛或胀,嗳气,口干不多饮,口苦,大便溏粘,小便黄,舌红,苔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湿、清热燥湿、清热利湿或芳香化湿佐清热,常用药物: 藿香、佩兰、蒲公英、木香、黄连、薏苡仁、苏叶等。 ⑤寒热错杂型: 症见胃脘胀,嗳气,口淡无味,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常用药物: 半夏、黄连、干姜、桂枝、甘草、大黄、九结茶等。⑥瘀血阻络型: 症见胃脘刺痛,夜间尤甚,嗳气,大小便调,舌暗红,舌下青筋瘀曲,苔薄,脉涩。常用药物:丹参、当归、川芎、木香、姜黄、甘松、莪术、威灵仙等药物。
2治胃不忘肝、肺、命门
2. 1 治痛多责于肝:吴教授引用叶天士:“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凡醒胃必制肝”。 认为肝胃相通,一荣俱荣,一伤俱伤,病理上相互影响。另外根据肝胃虚实不同,将肝胃不和分为: “木不疏土、木横克土、土壅木郁、土虚木贼”。用药以“不伤胃,不破气,不滋腻,忌刚用柔”。 认为芍药甘草汤为“忌刚用柔”的代表方。导师喜用白术与白芍相配,白术甘苦善补脾胃之气,除湿之要药也;白芍苦酸微寒,滋阴柔肝。术得芍补,补而不燥;芍得术滋,补而不腻。一刚一柔,刚柔相济,对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疗效。
2. 2 治痞勿忘肺:本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胃脘胀闷,治疗上往往用疏肝理气、健脾理气之品,时有效时无效。吴教授常常在无效时加以宣肺或泄肺之品, 如葶苈子、桔梗、瓜蒌、枇杷叶、苏叶等。认为宣肺泄肺之品可以佐金以平木以免木旺克土,另外在大便干结时用葶苈子、枇杷叶可以宣泄肺胃壅滞之气,使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腹气得通,不但大便通畅,痞亦消也。可见古语云“脾为生气之源 ,肺为气之枢,肺为水之上源”,果不虚也。
2. 3 治脾胃虚寒勿忘补命门: 吴教授认为本病之脾胃虚寒常用黄芪健中汤加减,但应切记“脾阳根于肾,命火生脾土”的理论,强调温补脾胃勿忘补肾阳, 认为“鼎炉无火,水焉能沸也”,常在黄芪健中汤中加入巴戟天、淫羊藿以温补命门之火,使火旺鼎沸。
3治湿热因证而施:湿邪有内外之分,内湿外湿常相互联系,外湿困脾,必致脾失健运; 内湿停滞又常招外湿侵袭。湿土之气,同气相召 ,故湿热之气,总归脾胃。湿浊侵袭人体,因体质不同或治疗失当,可以寒化或热化。另外,湿浊日久可以化热,热久可以炼液成痰,痰热胶着 ,使本病更加迁延。故吴教授临床治湿热,常分清是湿重于热 ,还是热重于湿,还是湿热并重。采用热湿分治,使热湿分离。分别采用清热化湿法、清热燥湿法、清热利湿法或芳香化湿法等。导师结合脾升胃降的特点,喜用枳壳、白术、苏叶、黄连等,通畅中焦气机,湿热自愈。
4提倡药食同用: 因本病易反复发作。因此,在临床症状缓解期间,吴教授强调调节情志外,还注重饮食治疗。让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常吃一些对本病有逆转作用的药膳,如: 薏苡仁、枸杞子、百合、萝卜等。时以西洋参、三七、冬虫夏草、桑椹子共为粉剂口服,以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
(福建中医药,200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