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吴耀南名中医工作室 >
学术思想

胃癌前期病变中医综合治疗疗效评估

胃癌前期病变中医综合治疗疗效评估

陈一斌,陈丽凤,吴耀南


胃癌前期病变(PLGC)是从正常胃粘膜向胃癌转化 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能 完全阐明。 中医药可使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 化生及异型增生发生明显的逆转, 使胃癌的预防成为 可能[1]。 该研究观察 203 例来自于 2011 年 3 月—2013 年 9 月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的 PLGC 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203 例患者,其中男 102 例,女 78 例;年 龄 32~63 岁,平均 47.5 岁。 根据辩证分为肝胃不和、脾 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脾虚湿热血瘀 6 个中医证型组,每个治疗组 30 例,病程 3~15 年。西药 对照组 23 例,病程 3.5~12 年。 6 个治疗组和对照组两 两之间在样本资料的数量、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方面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 胃癌前期病变诊断 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 12 版.陈灏珠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82)。 ②中医症候诊断标准:慢性 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分级量化 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郑 筱萸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1.1.2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 PLGC 的西医诊断标准和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②纳入试验前 3 个月内检查证实 诊断; ③受试者年龄范围 18~65 岁; ④受试者知情同 意,并签署相关文件,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1.3 排除病例标准 ①合并消化性溃疡, 或确诊为胃 癌的患者;②其他脏器系统有严重病变或有癌变者;③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资料不全者。

1.2 治疗方法 中医综合治疗组除予药物治疗外, 根据不同证型辩证予外治、食疗、护理治疗,西药对照组仅给予药物 治疗。

1.2.1 药物治疗

(1)中医综合治疗组:①肝胃不和:予 理胃方为主方(柴胡、白芍、佛手、徐长卿、郁金、香附、 莪术),偏寒者加高良姜;偏热者加川黄连;胀甚者加广 木香;吞酸者加锻乌贼骨、浙贝母;痛甚者加川楝子;伴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加枳实、玫瑰花。 ②脾胃湿热:予清 胃方为主方(炒白术、苍术、莪术、茯苓、白蔻仁、厚朴、 半夏、九节茶),酌情对症加减:胃痛甚者加延胡索、川 楝子、郁金;大便不爽者加大黄、枳实;恶心、呕吐者加 竹茹、生姜;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伴幽门螺旋杆菌感 染,加黄芩、黄连。 ③脾胃虚寒:予温胃方为主方(黄芪、 党参、桂枝、白芍、白术、鸡内金、甘草),酌情对症加减: 腹胀便溏者加炒扁豆、薏苡仁;食后腹胀、嗳气者加香 椽、炒三仙;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寇;寒气盛者加 良附丸;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加高良姜。 ④胃阴不足: 予益胃方为主方(沙参、百合、台乌、白芍、佛手、甘草), 酌情对症加减: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大便干结者 加玄参;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加 乌梅。 ⑤胃络瘀血:予通胃方为主方(丹参、砂仁、檀香、 元胡、蒲黄、莪术、炒白术),酌情对症加减:偏实热者可 加大黄;偏寒者加肉桂;兼气虚者加黄芪;阴虚者加生 地、百合;黑便者加血余炭、阿胶(烊化);伴幽门螺旋杆 菌感染,加没药。 ⑥脾虚湿热血瘀:予康胃方为主方(黄 芪、炒白术、茯苓、制大黄、黄芩、九节茶、两面针),酌情 对症加减:偏实热者可加大黄;偏寒者加乌药;兼气虚 者加黄芪;阴虚者加生地、百合;黑便者加血余炭、阿胶 (烊化);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加黄芩、茵陈。

(2)西药对照组:叶酸片。 研究采用叶酸片(国药准 字 H32023302)为对照。 用法用量:叶酸片,5 mg tid po。 伴幽门螺旋杆菌予加用奥美拉唑肠溶片 (国药准字J20080096)20 mg bid, 阿莫西林胶囊 (国药准字 H20044605)1.0g bid,甲硝唑(国药准字 H44024120)0.4 g bid,连续口服 7 d。 1.2.2 外治法 ①肝胃不和:纳米穴位敷贴肝俞、胃俞、 中脘。 ②脾胃湿热:纳米穴位敷贴胃俞、中脘、三焦俞。 ③脾胃虚寒:纳米穴位敷贴脾俞、肾俞、中脘、足三里, 或神灯照射、 艾条灸,2 次/d,10~20 min/次。 ④胃阴不 足:纳米穴位敷贴胃俞、中脘、三阴交。 ⑤胃络瘀血:纳 米穴位敷贴胃俞、中脘、足三里,或神灯照射,或微波照 射、艾条灸。 ⑥脾虚湿热血瘀:纳米穴位敷贴胃俞、脾 俞、中脘、足三里;神灯照射或微波照射,2 次/d,20~30 min/次。  

1.2.3 食疗 根据病情指导患者酌情选用食疗: ①肝胃 不和:橙子煎、麦芽青皮饮。 ②脾胃湿热:银花莲子粥、 赤小豆山药粥。 ③脾胃虚寒:姜糖饮、吴萸粥。 ④胃阴不 足:阿胶粥、天门冬粥。 ⑤胃络瘀血:桃仁粥、山楂煎。 ⑥ 脾虚湿热血瘀: 指导患者酌情参照上述各证型的食疗 法。

1.2.4 护理 通过各种不同的证型指导生活应规律,合 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配合治疗。 教 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介绍该病的病因,指导患 者避免诱发因素等。 1.2.5 疗程 12 周为 1 个疗程,共 2 个疗程(24 周)。

1.3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2 年 5 月版《中药新 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包括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中医主要症状疗效标准。

1.4 统计方法 应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 (x±s)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 χ2 检验,疗效分析用 Ridi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1.1 各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各组中医综合治疗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 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 后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各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x±s),分]

组别

治疗前症状积分

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后积分差值

脾胃湿热证

11.27±2.89

4.83±1.89

5.40±2.69

脾胃虚寒证

12.73±2.65

5.27±2.06

7.76±4.05

胃阴不足证

12.02±2.67

5.35±3.62

5.86±2.95

胃络瘀血证

12.07±2.70

5.12±1.94

6.43±3.22

脾虚湿热血瘀证

12.58±2.65

4.68±1.97

8.33±3.60

对照组

12.62±2.47

7.75±3.52

5.56±3.25


2.2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采用尼莫地平法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 为 88.33%,对照组有效率为 52.17%。 中医诊疗组各证 型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05,P>0.05),治疗 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081, P<0.05)。 见表 2。

表 2 中医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分析

组别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n%]

肝胃不和证

2

9

16

3

2790.00

脾胃湿热证

1

6

20

3

2790.00

脾胃虚寒证

0

7

18

5

2583.33

胃阴不足证

0

4

21

5

2583.33

胃络瘀血证

0

8

19

3

2790.00

脾虚湿热血瘀证

1

11

16

2

2893.33

对照组

0

4

8

11

1252.17


3 讨论 西医学在临床治疗 PLGC 方面仍然缺乏逆转此类 病症的有效方法。 中医药则体现着比较明显的优势,研 究表明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化生及胃 黏膜异型增生安全性好、疗效显著[2]。 近年来,中医界普遍认为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情志失调,劳倦内伤,药毒久积等。 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包括脾 气虚、脾阳虚、胃阴虚等;标实则有气滞、血瘀、湿热、痰湿、浊毒等[3]。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在辨证论治的 基础上,采用辛开苦降、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清热祛 湿、疏肝和胃等方法辨证治疗 CAG 及癌前病变,较之 西医在个体化诊疗方面更为灵活,变化更为突出。 对 改善该病的临床症状、抑制其发展、逆转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萎缩腺体,甚至肠化生及异型增生逆转,有确切 疗效[4]。

该课题通过对PLGC 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和辩证分组,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脾虚湿热血瘀证 6个治疗组和 1个西药对照组,6个治疗组给予中医综合治疗(内服、外 治、食疗、护理),西药对照组给予叶酸口服治疗,HP 阳性者西药组加用三联疗法抗H 治疗,对PLGC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各证型临床疗效有效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 90.00%,脾胃 湿 热 证 90.00% ,脾胃虚寒 证 83.33% ,胃阴不足证 83.33%,胃络瘀血证 90.00%,脾虚湿热血瘀证 93.33%, 故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 88.33%,对照组临床疗 效有效率为 52.17%,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该课题运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的疗效。

王捷虹等[5]治疗 PLGC 患者 60 例,辨证为毒瘀交阻并/兼气阴两虚、毒瘀交阻并/兼脾胃虚弱(虚 寒)两型,运用中药治疗 6 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5. 0%。袁红霞等[6]将该病辨证分为 3 型:血瘀热毒型 阴虚有热型、气阴两虚型,分别给予善胃Ⅰ~Ⅲ号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4. 0%。该课题运用中医综合治疗,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上述其他课题组的单纯辩证论治 类。 该研究认为中医综合治疗组对比西药组和其他单 纯辩证论治类的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在于辨 证论治和多种手段结合,且注重辩证和辨病的结合;同 时还注重与现代检查方法相结合, 比如把胃镜下观察 到的胃黏膜信息加入望诊中来,发现一些宏观望诊采 集不到的信息,把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把中医 和西医相结合[7-8]。李灿东[9]亦认为中医无论对癌前病变 抑或是肿瘤的认识都是从整体审查的角度出发,认为局部病变是全身状态在局部的反映, 治疗立足于调整全身状态,提高人体自身正气,而不是局限于局部的病理变化。王鲜庭等[10]认为疾病的发生重在预防,胃癌前病变和暴饮暴食、吸烟酗酒、不良情绪等密切相关,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的关键。该课题治疗组还配合了平素的饮食调摄的指导和患者情志的疏导,故而能收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该课题研究表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疗效佳,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并可深入研究开展配合更多种或更有效的其他外治疗法,如刮痧、拔罐、针刺、气功导引、音乐疗法等。 同时可进一步研究其对胃粘膜和病理学方面的改变情况和起效机制。

(中外医疗,2018,37(18):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