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墩煌 吴耀南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人群患病率为1.92%,故对其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3月~2007年4月,笔者导师吴耀南教授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该病患者60例,并与奥美拉唑加莫沙比利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诊断及排除标准
经24h食管pH值动态监测已明确证实有异常酸反流的患者,具有下列任意1项或多项者可作为研究对象:①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或不典型症状;②胃镜检查有Ⅰ~Ⅲ级食管炎症状表现(Ⅰ级,内镜积分为1分;Ⅱ级,内镜积分为2分;Ⅲ级,内镜积分为3分);③排除妊娠、贲门失弛缓症、幽门梗阻、滑动型食管裂孔疝。
(二)一般资料
12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均来自我院专家门诊,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0~61岁;病程2个月~30年。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病程2个月~29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三)治疗方法
治疗组: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基本方:半夏1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7g、党参12g、炙甘草6g、乌贼骨12g、旋覆花9g、代赭石15g。肝火犯胃者黄连加量为9g,加用吴茱萸1.5g;热证明显者加黄芩10g、栀子10g;寒证明显者加桂枝10g、黄芪12g;气滞明显者加玫瑰花10g、绿萼梅10g、郁金12g。每日1剂,水煎,头煎两碗水煎8分,次煎一碗半水煎7分,于进食后30min以上,分早、晚两次温服。治疗8周,停药3个月观察疗效。
对照组:奥美拉唑20mg,qd;莫沙比利5mg,每日三次。饭后服,服药8周,停药3个月后观察疗效。
二、疗效观察
(一)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内镜积分为0;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内镜积分减少2分;有效:症状减轻或部分改善,内镜积分减少1分;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积分无变化或增加1分以上。
(二)治疗结果(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
总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P值 |
治疗组 |
60 |
30(50.0) |
18(30.0) |
6(10.0) |
6(10.0) |
90.0 |
0.038 |
对照组 |
60 |
18(30.0) |
16(26.7) |
15(25.0) |
11(18.3) |
81.7 |
|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三、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机制减弱(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食管防御性机制下降或破坏(食管手术)、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胃酸与胃蛋白酶),老年人的发病因素中还有唾液分泌减少,贲门松弛等。以上因素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炎症、糜烂、溃疡而产生的一组症状,目前西医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以抑酸和促进胃肠动力为主。
反流性食管炎属祖国医学“胃痛”、“痞满”、“吐酸”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常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诱发加重。脾虚无以运化水湿,湿阻中焦,郁久化热,终致寒热错杂其中,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不降而上逆。故治疗应以和胃降逆为本,胃气安和,通降功能正常,则有助于改善胃排空与食管括约肌功能,防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笔者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本病,获得了良好疗效。方中君药半夏,味辛苦,性燥,功能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臣药有二:①干姜,味辛,性热,功能温中散寒除痞,此为辛开;②黄连、黄芩,味苦,性寒,功能清降泄热开痞,此为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佐药人参,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该方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是《伤寒论》中少有的君、臣、佐、使配合如此完整而严密的方剂。笔者导师在此方基础上,加用乌贼骨制酸,旋覆花下气降逆止噫,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增强旋覆花降逆止噫之效。肝火犯胃者加大黄连用量,一来清泻肝火,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二来可清胃火,胃火降则其气自降;吴茱萸可助黄连和胃降逆,且可制约黄连之苦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热证明显者加黄芩清热开痞,栀子清泻三焦之火,火去则气自降。《证治汇补·吞酸》云:“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故寒证明显者加黄芪、桂枝温中散寒,寒去则酸自除。伴有气滞,腹胀明显者,加用玫瑰花、绿萼梅、郁金行气除胀,气顺则噫自止。
(中国医药导报,2007,(3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