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昊新 指导:吴耀南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是以局部有局限性的黏膜缺损,其深度超过黏膜肌层,治愈后留有斑痕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部位包括食管下端、胃、十二指肠、胃和肠吻合术吻合口附近的小肠以及含有胃腺组织的Meckel室。最常见的是十二指肠溃疡(DU)和胃溃疡(GU)。据估计,约10%的人口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本病男性多于女性,DU较GU多见。PU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大量研究表明,中医对PU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一)辨证分型治疗
阮玉东将68例消化性溃疡分为六型:①脾胃虚寒型(25例):治拟温中散寒,处方:当归10g,桂枝、甘松各6g,炒白芍、煅瓦楞子各20g,山药3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个;②肝胃不和型(12例):治拟舒肝和胃,处方:柴胡、甘草各5g,白芍30g,佛手、郁金各9g,枳壳、白芍、延胡索各6g;③寒热夹杂型(12例):治拟辛开苦降,处方:干姜、黄芩、甘草各6g,黄连、法半夏、白术、党参各10g,无花果、佛手各9g,柴胡、枳壳、桔梗各5g;④痰湿内盛型(8例):治拟燥湿化痰,处方:枳壳、竹茹、陈皮、苍术、厚朴各6g,茯苓、法半夏、杏仁各10g,甘草3g,蔻仁2g(冲);⑤肝胃阴虚型(6例):治拟养阴益胃,处方:北沙参、麦冬、枸杞子、当归各10g,白芍30g,佛手片、绿萼梅、玫瑰花各6g,山楂15g;⑥气滞血瘀型(5例):治拟行气化瘀,处方:柴胡、香附、乌药、川芎各6g,丹参、红藤、当归、茯苓各10g,桂枝、桃仁、赤芍各5g。对照组60例以西咪替丁治疗,HP阳性者加阿莫西林,过敏者改用甲硝唑。治疗组总有效率98.5%,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6.7%(P<0.01)。
王细凤将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七型:①胃气壅滞型:治予理气和胃止痛,方用香苏散加减;②肝气犯胃型:治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③肝胃郁热型:治予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④瘀血阻滞型:治予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⑤湿热中阻型:治予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加减;⑥胃阴虚型:治予滋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⑦脾胃虚寒型:治予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对照组30例:口服克拉霉素、法莫替丁、甲硝唑。治疗组总有效率9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发生率16.67%,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发生率66.67%(P<0.05)。
罗关靖将消化性溃疡98例,分为两型治疗:①饮食伤胃型:以甘草泻心汤(炙甘草30g,党参30g,半夏18g,川黄连6g,干姜9g,大枣10g,黄芩9g)加减治疗;②情志伤胃型:以一贯煎(生地黄18g,沙参30g,麦冬12g,白芍9g,枸杞子12g,川楝子12g,当归9g,延胡索12g,炙甘草30g,山茱萸12g,川黄连10g)加减治疗。以上两型,如脾虚血亏者,交替投予小建中汤(炙甘草9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饴糖30g(冲兑),大枣10g)。对照组65例服用奥美拉唑、替硝唑、阿莫西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P<0.05)。
何善明等辨证用药抗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将36例患者分为三型治疗:①脾胃虚寒型:用健胃Ⅰ号方(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桂枝、高良姜、丹参、莪术、乌药、海螵蛸);②肝胃郁热型:用健胃Ⅱ号方(黄芪、茯苓、白术、甘草、黄芩、茵陈、蒲公英、枳实、海螵蛸、木蝴蝶);③气滞血瘀型:用健胃Ⅲ号方(黄芪、茯苓、白术、甘草、枳实、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丹参、莪术、木蝴蝶)。对照组30例服用奥美拉唑。治疗结束一年后,复查胃镜,治疗组复发率11%,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80%(P<0.01)。
(二)基本方加减
陈丽霞等用补气运脾汤加味(党参、黄芪20g生牡蛎(先煎)30g;砂仁(后下)、厚朴各10g法半夏9g乌贼骨15g白术、茯苓、白及、香附、枳壳各12g)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胃热加黄连;食滞加神曲;出血(大便潜血阳性)加三七末。对照组36例口服雷尼替丁及甲硝吟。治疗组总有效率91.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g/%(P<0.05)。
冯恒基以加味逍遥散(柴胡、当归各10g白芍、茯苓各15g炙甘草6g)随证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对照组50例服用雷尼替丁、枸橼酸铋钾胶、灭滴灵、阿莫西林。治疗组总有效率96.16%,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P<0.01)。李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10g黄芩15g白及20g干姜9g玄胡10g枳实9g木香6g黄连3g党参15g丹参20g乌贼骨15g大枣10g炙甘草10g砂仁10g)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脾胃虚寒者去黄连、黄芩,加白术10g吴茱萸10g,对照组30例口服雷尼替丁。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3%(P<0.01)。
林一帆等以中西医结合微观辨证治疗上消化道复发性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先以甲硝唑,尼替丁、硫糖铝治疗4周。4周后复查胃镜,再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其证主要为脾胃虚寒,主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9g芍药18g桂枝9g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饴糖30g)。寒甚加吴茱萸;虚甚加人参;寒热互结加黄连。对照组的治疗与治疗组西医治疗相同。对两组同时进行6、12、18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的6、12及18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3%、10%、16.7/%,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32例的28.1%,37.5%,46.9%(P<0.01)。
罗清娇用附桂理中汤加味(白及、附子、党参、白术、干姜、肉桂)治疗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40例,反酸加瓦楞子、乌贼骨,腹胀加木香。对照组40例服用雷尼替丁、甲硝唑、阿莫西林,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5%(P<0.01)。
蒋映明用自拟复胃汤(白术、人参、高良姜、海螵蛸、广木香、延胡索、黄芩、茯苓、黄芪、干姜、厚朴、黄连、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124例,对照组63例服用羟氨苄、甲硝唑、雷尼替丁、吗叮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8.9%(P<0.01)。
梁永以自拟健中愈疡汤(党参15g茯苓15g白及10g黄芪15g白芍30g蒲公英30g炙甘草30g乌贼骨10g川贝母10g柴胡8g郁金10g乌药三七粉5g(冲)10g川楝子10g莪术5g)治疗消化性溃疡62例,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g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5g;便秘者加瓜蒌仁15g;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g;腹痛有冷感、喜按欲热饮者加高良姜3~6g。对照组56例口服法莫替丁,治疗组总有效率90.32%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79%(P<0.01)。两组复发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郭翠萍等以溃疡散(黄芪15g,当归10g,白芍15g,前胡10g,白及10g,三七粉(分吞)4g,川贝母10g,瓦楞子15g,黄芩12g,丹参10g,土茯苓15g,白术10g,海螵蛸10g,黄连6g,川楝子10g)治疗消化性溃疡41例,伴神疲乏力,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者加炮姜、吴茱萸;胃脘胀痛有灼热感,口干易怒,舌红苔黄者加滑石、苍术、茯苓;伴两胁胀满,嗳气频作,情志不舒时加重者加香附、枳壳、青皮、木香;伴胃脘隐痛,午后尤甚,纳少口干,手足心热,大便干者加沙参、麦门冬;若兼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郁金、赤芍。对照组37例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39%(P<0.05)。
(三)专方治疗
李乾构以健胃愈疡片(党参、白芍、延胡索、青黛、珍珠层粉、柴胡、甘草等)治疗消化性溃疡791例,对照组254例口服雷尼替丁,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5%,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35%(P<0.01)。
魏霞等以益溃宁口服液(白及、白术、山药、白芷、砂仁、三七参、乌贼骨、黄连)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对照组60例口服快胃片,治疗组总有效率98.3%,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91.6%(P<0.01)。
林芸以安胃愈疡汤(党参20g,赤芍10g,丹参10g,当归10g,白芍10g,乌贼骨15g,白术10g,蒲公英30g,白及粉10g,土茯苓30g)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对照组62例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主要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6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87%(P<0.05);胃镜疗效,治疗组91.1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65%(P<0.05)。
杨顺标等以治溃散(黄连350g,海螵蛸500g,白及500g,木香300g,延胡400g)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60例,对照组24例服用法莫替丁,治疗组总有效率95%,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4%(P<0.01);治疗组病灶愈合率86.7%,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1.7%(P<0.01);治疗组1年后复发率7.7%,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8%(P<0.01)。
李一明等以健脾愈疡汤(党参、白术、鱼骨、茯苓、白及、旱莲草、白芍、三七、丹参、蒲公英)治疗消化性溃疡136例,对照组116例服用法莫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组总有效率98.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7.9%(P<0.05)。
张晋云等以自拟疏肝理脾愈疡汤(黄芪、白芍、当归、炒枳实、乌贼骨、白及、柴胡、蒲黄)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对照组40例口服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硫糖铝,治疗组总有效率94%,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P<0.01)。
马锡金等以胃康胶囊(三七、珍珠、白及、乌贼骨、黄芩、黄连、大黄、丹参、郁金、乌药、砂仁、白芍、白术、党参、甘草等)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对照组50例口服雷尼替丁、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82.1%,镜下溃疡面愈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8.0%,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84.0%,镜下溃疡面愈合率为88.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辛献运等以胃康宁胶囊内服(由党参、白术、黄连、黄芩、黄柏、仙鹤草、陈皮、枳实、丹参、白芍、甘草、五灵脂、蒲黄、珍珠层粉)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对照组40例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92.5%,两组愈合率与总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针灸、穴位埋线法
吴绪荣等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治疗组50例,第1组取穴足三里、内关、公孙;第两组取穴中脘、脾俞、胃俞;痛甚加梁丘,寒甚加灸中脘,胀甚加天枢,反酸多加太冲,便秘加支沟,失眠加神门,乏力加灸气海、足三里。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对照组30例取穴内关、公孙。操作方法同治疗组,溃疡出血(轻度)可辅助用药。治疗组总有效率9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3%(P<0.05)。谭静川等选取胃脘、胃脘、足三里等穴应用BD8998胃电治疗仪结合中医辨证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32例,对照组32例辨证分型及所用中药同治疗组,同时服用西咪替丁,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2%(P<0.05)。尤千里等用穴位埋羊肠线法,按中医辨证分3组选穴:①足三里(左)、胃俞;②中脘透上脘、足三里(右);③下脘、梁门;并配合西药四联疗法(法莫替丁、枸橼酸铋钾胶囊、替硝唑、克拉霉素)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对照组50例仅用四联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9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P<0.05)。
二、实验研究
李宇航等以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及其拆方,对慢性胃溃疡大鼠溃疡灶形态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用纯醋酸处理大鼠胃黏膜,再向大鼠喂食幽门螺旋杆菌(HP)进行造模,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手术对照组、辛开药组(半夏、干姜)、苦降药组(黄芩、黄连)、甘补药组(人参、炙甘草、大枣)、辛开苦降药组、苦降甘补药组、辛开甘补药组和全方组,共10组。结果:黏膜厚度组间差异除全方组外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各治疗组被覆黏膜厚度排序如下:全方组>辛开甘补组>甘补组>苦降甘补组>辛开组>辛开苦降组>苦降组。溃疡肉芽瘢痕层厚度统计结果,模型对照组未经治疗,愈合不良,肉芽瘢痕层厚度值最大,与各治疗组比较,除苦降组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各治疗组溃疡肉芽瘢痕层厚度排序如下:全方组=<甘补组<辛开甘补组<苦降甘补组<辛开苦降组<辛开组<苦降组。严光俊等以金不换冲剂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实验研究,对大鼠腹腔注射利血平,造成实验性利血平溃疡模型,给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9只)分别给予金不换冲剂或糊精糖水灌胃,结果金不换冲剂的溃疡抑制率51%,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的0(P<0.01)。张红宇等以白族药保元胃康胶囊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实验研究,采用Shay幽门结扎法诱导大鼠胃溃疡,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保元胃康胶囊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结果高、低剂量保元胃康胶囊均可非常显著降低大鼠胃溃疡指数(P<0.001及P<0.01)。张惠勤等以溃疡灵(海螵蛸、甘草、白术、延胡索、茯苓等)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采用小鼠水浸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将30只小白鼠随机分成模型组(蒸馏水)、低剂量和高剂量药物治疗组。结果低剂量组溃疡抑制率为45.38%,显著优于模型组的0%(P<0.05);高剂量组溃疡抑制率为68.72%,非常显著优于模型组的0%(P<0.01)。
三、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PU确有良好疗效,能提高溃疡愈合的质量,减少复发,且副作用少。但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临床辨证分型没有统一的金标准,缺乏明确的疗效评判规范,设计不够严格,对中药的药理研究较少,研究缺乏深入性,重复性较差,且没有进一步阐明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另外,中医药在防治消化性溃疡复发方面仍处于起始阶段,应从临床与实验两方面着手,设置对照组,进行大样本长期随访,从临床症状、体征到胃镜、病理组织学各方面进行观测,对中药与单纯西药在抗溃疡复发的治疗疗效上进行综合评判,通过统计学处理得出其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溃疡愈合质量(QOUH)的作用。今后我们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以上这些方面,做到临床与实验相结合,提高研究的水平。
(中医药通报,2006,(06):63-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