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南 黄墩煌
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厦门市中山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探讨,现报导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收集在厦门地区发病的CSG病例309例,其中男性186例,女性123例,年龄18~60岁,平均41.25±9.85岁。各组间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第一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二、方法
(一)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CSG西医诊断标准者及中医辨证标准的其中一种证型者;②纳入观察前在厦门居住满1年及1年以上;③观察者年龄范围18~60岁。
(二)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CSG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②符合CSG西医诊断标准,但中医证型两型并见无主次之分或三型并见证型复杂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不在厦门地区发病的CSG患者。
(三)观察方法
所观察的在厦门地区发病CSG患者不论初发或复发,均以本次就诊的发病时间定发病季节,根据发病季节分为春(立春至立夏前)、夏(立夏至立秋前)、秋(立秋至立冬前)、冬(立冬至立春前)四季;按有无HP感染分为HP(+)和HP(-)。
(四)HP感染的检测方法
对所有病例进行13C呼气试验、或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学检查,以上三项检查中,有两项阳性者即判断为HP阳性(HP感染)。
(五)统计学分析
统计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三、结果
(一)CSG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的关系
在所收集的309个病例中,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型者66例,脾胃虚弱型者136例,脾胃湿热型者63例,胃阴不足型者12例,胃络瘀血型者32例;春季发病者88例,夏季发病者61例,秋季发病者46例,冬季发病者114例;HP阳性者216例。详见下表。
证型 |
n(%)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肝胃不和组 |
66(21.4) |
30(45.5) |
10(15.2) |
9(13.6) |
17(25.8) |
脾胃虚弱组 |
136(44) |
47(34.6) |
9(6.6) |
14(10.3) |
66(48.5) |
脾胃湿热组 |
63(20.4) |
6(9.5) |
39(61.9) |
14(22.2) |
4(6.3) |
胃阴不足组 |
12(3.9) |
1(8.3) |
1(8.3) |
7(58.3) |
3(25) |
胃络淤血组 |
32(10.4) |
4(12.5) |
2(6.3) |
2(6.3) |
24(75) |
合计 |
309() |
88(28.5) |
61(19.7) |
46(14.9) |
114(36.9) |
表1CSG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的关系[例(%)]
注:经X2检验,各证型总体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各组两两比较,肝胃不和组与脾胃虚弱组、脾胃虚弱组与胃络瘀血组、胃阴不足组与胃络瘀血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0.01<P<0.05),其余各组两两相比,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二)CSG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
详见表1。
表2CSG中医证型与HPP感染的关系[例(%)]
证型 |
n(%) |
HP(+) |
HP(-) |
肝胃不和组 |
66 |
49(74.2) |
17(25.8) |
脾胃虚弱组 |
135 |
82(60.3) |
54(39.7) |
脾胃湿热组 |
63 |
54(85.7) |
9(14.3) |
胃阴不足组 |
12 |
6(50) |
6(50) |
胃络淤血组 |
32 |
25(78.1) |
7(21.9) |
注:经X2检验,各证型总体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两两比较,脾胃湿热组与脾胃虚弱组、脾胃湿热组与胃阴不足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将肝胃不和组、脾胃湿热组和胃络瘀血组合并为实证组,脾胃虚弱组和胃阴不足组合并为虚证组,经V2检验,实证组和虚证组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
四、讨论
一般认为CSG的主要病机为肝胃失调、气滞郁热。因饮食偏嗜或不节,损伤脾胃,内生食滞,郁久化热;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木郁化火,横逆犯胃,胆火上乘,内扰于胃;外感六淫之邪,化热内传胃腑,或湿热交阻,困于中焦,均可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但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厦门地区的CSG却以脾胃虚弱型发病人数最多(136/309,44.0%),其次为肝胃不和型(66/309,21.4%),脾胃湿热型(63/309,20.4%),胃络瘀血型(12/309,10.4%),胃阴不足型发病最少(32/309,3.9%)。李东垣将《内经》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人赖天之阳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以脾胃。《脾胃论》曰:“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厦门乃祖国之经济特区,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多食肥甘厚腻,饮食不节,日久损伤脾胃;另外,厦门人的生活节奏较快,工作紧张,饮食起居无规律,思虑劳倦过度,容易致肝气郁结,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故5种证型中,以脾胃虚弱型发病人数最多。因此,中医治疗CSG要因人制宜,要重视温中健脾法和疏肝理气法的应用。本研究中,CSG的肝胃不和型在春季发病率较高(45.5%),脾胃湿热型在夏季发病率较高(61.9%),脾胃虚弱型在冬季和春季发病率较高(83.1%),胃阴不足型以秋季发病居多(58.3%),胃络瘀血型以冬季发病居多(75%)。此结果与张氏的报道不尽一致。春天万物生发,一派勃勃生机,肝气疏泄条达,脾胃之气得以转输,共同完成清升浊降功能,肝与春在五行中均属木,若风气太过或肝火妄行,则克伐脾土,致中州失运,故肝胃不和型在春季发病较高;夏季气候炎热多雨,环境潮湿,湿邪热邪易夹杂致病,故脾胃湿热型发病以夏季最多;与其他季节相比,秋季胃阴不足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此与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津液,津亏则致阴虚,故胃阴不足发病相对较高;冬季气候寒凉,脾失温煦,则中阳不振,春季之初,冬季之余寒犹在,故脾胃虚弱型以冬、春两季为多。冬季脾胃虚弱型多见,脾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而致气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易致血瘀,加之冬季气候寒凉,寒凝则血瘀,故胃络瘀血型以冬季为多见。因此,治疗CSG要因时制宜,春季要注意温中健脾、疏肝理气,夏季、秋季要注意清热利湿,秋燥季节同时要注意养阴益胃,冬季要注意温中助阳,佐以活血通络。厦门地区的CSG病例中,HP(+)的发病情况为: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实证>虚证)。因为厦门为亚热带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夏季炎热,雨水绵绵,气候潮湿,湿、热之邪易夹杂致病,且因厦门特区,经济繁荣,人们多食肥甘厚腻,易酿生湿热,故脾胃湿热型多见。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性黏滞重浊,易阻遏气机,热易耗伤气阴及燔灼腐肉,在疾病表现为病情的缠绵反复;HP活动期胃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这些表现与湿热之性十分吻合。现代研究证实,人群中HP的感染率高,不管症状表现与否,均不易根治,而且容易复发,此与脾胃湿热证胃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认为湿热邪气-CSG-湿热证-HP阳性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湿热”既是病因之一,又是病理类型,它适宜HP的生长和繁殖。HP的致损伤机理:一方面产生高活性尿素,HP及其鞭毛破坏胃黏膜屏障而致胃黏膜损伤,此外HP的感染可明显导致胃泌素释放增高,胃泌素可明显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盐酸是典型的致黏膜损伤因子;另一方面可能是胃黏膜在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损害,微需氧环境有利于HP的生长,而HP感染又进一步加重胃黏膜损害,所以HP感染中医学上考虑可归属“邪气”的范畴。脾胃湿热型湿热之邪较盛,正邪相争十分剧烈,是慢性胃病的早中期,胃黏膜常见充血,水肿、糜烂,HP感染率较高;胃络瘀血型为久病入络,正虚邪盛,正不胜邪;肝胃不和型是慢性胃病的较早期,正虚尚不明显,邪气侵犯不深,正邪相争不似脾胃湿热型剧烈,故胃络瘀血型与肝胃不和型HP感染率居中。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时多为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此时正气多虚,邪气不盛,邪正相争不剧烈,则HP感染率较低,胃镜检查多为慢性胃炎静止期,故实证组(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肝胃不和型)HP阳性率明显高于虚证组(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1)。因此,治疗CSG要因地制宜,治疗实证的CSG,要注意酌情使用有抗HP功效的中药,用中药抗HP治疗时,可酌情采用健脾清热利湿药。
(光明中医,2009,24(12):2234-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