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吴耀南名中医工作室 >
学术思想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HP关系的研究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HP关系的研究

陈丽凤 吴耀南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发病因素众多,近年来西医学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CSG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中医在此基础上认为HP感染属中医“邪气”范畴,诸多学者相继开始了对HP感染与中医证候关系的研究,但目前观点不一,各持己见,尚无统一。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730例CSG中医证候的分布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选取730例厦门中医院消化内科已通过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SG并已行HP的检测的患者,不论初发或复发,均以首次就诊的时间作为本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开始,归纳其这一阶段的证候特点。由中医主治以上医师对所观察病例进行中医辨证,按患者实际表现证型结果如实记录。730例患者中男345例,占47.3%,女385例,占52.7%,年龄18~60岁,平均36.95±8.73岁。

(二)诊断标准

CSG西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5年第二辑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诊断参照该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出现兼杂证者,以患者实际表现出来的证型为准;HP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安徽桐城中华全国HP共识会议中的科研诊断标准。

二、观察方法

(一)调查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统一的CSG中医证候研究表格进行观察,研究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发病时间、中医证候、胃镜下胃黏膜表现、胃镜诊断、病理表现、病理诊断、HP感染及症状和体征的种类及评分等,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任一项的病人收集资料进行观察。

(二)统计学方法

设计相应EXCEL表格,将观察所得初始数据输入表格,再使用EXCEL常用工具对初始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获得二次数据;然后将所得二次数据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所得相关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之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

三、结果

各独立证候与HP感染的关系:730例纳入病例中HP阳性的195例,每个独立证候出现HP阳性的频率从高到低顺序为湿热中阻96次(48.0%)(为占湿热中阻总次数的比例)、脾胃虚弱161次(28.8%)、胃络瘀血44次(24.7%)、肝胃不和58次(15.5%)。详见表1:

表1 各独立证候与HP感染的情况[次(%)]

证候

HP阳性[次(%]

HP阴性[次(%]

脾胃虚弱证

16128.8

39971.2

湿热中阻证

9648.0

10452.0

肝胃不和证

5815.5

31584.5

胃络瘀血证

4424.7

13475.3

总计次数

35927.4

95272.6

总计例数

195例(26.7

535例(73.3


四、讨论

HP是由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在1983年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液层及上皮细胞中首次被分离发现,此后经众多学者大量研究发现在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均能培养出HP,进而发现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与HP的感染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正式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对HP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最可能的主要机理为通过使胃黏膜屏障破坏进而发生H+反向弥散,继而发生胃黏膜的炎症。诸多学者研究认为HP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把其列为胃癌的首要致病因子。

现代中医认为HP感染当属中医学的“邪气”范畴,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儒门事亲》说:“夫病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了解本病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的症状与体征与HP感染的关系,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更好的综合诊断,以助更好的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有效缓解病情,阻止本病向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发展。

导师认为HP感染具有隐匿性、渐进性、反复性的特点,而中医的“湿热邪气”的发病特点与HP感染的胃病的临床表现也颇近似,表明湿热邪气-CSG-湿热证-HP阳性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湿热”既是病因之一,又是CSG常见的病理类型,它适宜HP的生长和繁殖。脾胃气虚者同样对HP易感,因为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正是容易导致HP感染的重要因素,这与中医理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相吻合。HP感染后,使脾胃损伤加重导致脾胃虚弱更甚。从而使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血气不调而出现一系列气滞、血瘀、食积、郁热、湿阻等病理表现,即“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虚证也可出现较高的HP感染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730例观察病例中HP阳性的195例,每个独立证候出现HP阳性的频率从高到低顺序为湿热中阻96次(48.0%)(为占湿热中阻总次数的比例)、脾胃虚弱161次(28.8%)、胃络瘀血44次(24.7%)、肝胃不和58次(15.5%)。上述结果表明HP感染与湿热中阻关系极为密切,其次为脾胃虚弱,这与蔡子鸿等学者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他们认为HP感染以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寒证最多见,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李宝山等学者研究结果亦显示HP感染与脾胃虚弱及湿热中阻关系最为密切,但脾胃虚弱高于湿热中阻证。综上所述,可见众多学者均较认可HP感染与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弱两者皆存在密切相关的关系,但各学者在两者关系密切程度的高低上观点尚不一致,考虑可能与各地的气候、卫生、饮食习惯等不同相关,亦可能与各学者收集病例数仍较有限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临床上治疗CSG伴HP感染患者时既要注重清热化湿,又要不忘健脾扶正,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以防HP感染的反复发作。

综上所述,HP感染与湿热中阻及脾胃虚弱密切相关,治疗CSG并HP感染时要不忘健脾扶正与清热化湿,以达标本兼治。因为中医的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能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故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因此,本课题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到我院就诊的CSG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统计分析其分布特点与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由于时间有限,观察的病例不多,不能代表全部厦门地区的CSG患者,更不能涵盖整个中国甚至是世界CSG的发病人群,因此,观察结果尚不能完全反映CSG证候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观察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