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南 陈少玫
胃癌在胃恶性肿瘤中约占95%以上,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胃癌前期分为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如何阻断该环节是胃癌二级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西医对该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已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一)辨证分型
治疗关于胃癌前期病变的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尹光耀等将61例胃癌前期病变患者分为4型,以胃康复(黄芪、茯苓、白术、甘草、延胡、黄连、白芍)为主方治疗:①脾气虚型,方选胃康复;②脾阳虚型,胃康复加高良姜、吴茱萸;③脾阴虚型,胃康复加玄参、麦门冬;④脾虚气滞型,胃康复加陈皮、沉香;并与不辨证混用的胃苏冲剂为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52.46%,总有效率90.16%;对照组显效率37.04%,总有效率85.15%;胃康复的疗效优于胃苏冲剂。张子理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和肠化生患者68例,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虚气滞3型,分别以黄芪建中汤、四逆散、香橼枳术汤、加减治疗,同时各型都加入化瘀抗癌药,临床症状有效率94.12%,不典型增生有效率58.14%,肠化生有效率64%。田养年把胃癌前期病变分为2型:①痰瘀气滞型,用防变灵1号(瓜蒌、橘皮、香附、清半夏、青木香、黄连、柴胡、炒枳实、炒白芍、甘草、木瓜、当归、莪术)治疗78例,显效率51.2%,好转率48.2%;②血瘀脾虚型,用防变灵2号(桃仁、五灵脂、草果、黄芪、土白术、升麻、炒白芍、甘草、高良姜、吴茱萸、香附、白扁豆、白及)治疗42例,显效率50%,好转率45%。代二庆等将胃癌前病变分为3型:①血瘀热毒型:用善胃1号方(丹参、三棱、莪术、姜黄、地鳖虫、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蜂房等)治疗34例,总有效率85.29%;阴虚有热型:用善胃2号方(天花粉、玉竹、女贞子、旱莲草、蚤休、赤芍、蒲公英、夏枯草等)治疗43例,总有效率86.05%;③气阴两虚型:用善胃3号方(白人参、太子参、黄芪、黄精、石斛、玄参、鳖甲、山慈菇)治疗29例,总有效率79.31%;3组分别与对照组用猴头菌片治疗48例的总有效率29.17%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
(二)基本方加减
李恩复以木香、麦冬、花粉、玉竹、灵仙、败酱草、蒲黄、灵脂、三棱、仙鹤草、荔枝核、黄连、公英、三七、白芍为主方,随证加减,临床、胃镜、病理均证实对胃癌前病变有明显的逆转作用。夏绍军用四君子汤为基本方治疗胃癌前病变56例,瘀血重加丹参、川芎、当归、三棱;伴阴虚加沙参、麦冬、当归、大枣;并与西药(硫糖铝、复合维生素B液加庆大霉素)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率19.29%,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方雅君等用胃炎方(黄芪、当归、丹参、白芍、蒲公英、黄连、莪术、徐长卿)为基本方治疗胃癌前病变104例,气虚乏力加党参、白术、甘草;脘腹胀满加苏梗、枳壳、佛手;腹痛便溏加桂枝、吴茱萸、防风、炮姜;呕吐嘈杂加柴胡、黄芩、半夏、瓦楞子。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5.19%,胃镜和病理有效率81.7%。余瑞英等以玉竹黄精汤(玉竹、黄精、石斛、当归、白芍、川芎、绿梅花、玫瑰花、乌梅、五味子、炙甘草)为主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患者48例,气虚加生黄芪、淮山药;湿热加黄芩、川连、生甘草;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设三九胃泰冲剂加叶酸片为对照组42例,疗程3个月,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5%,对照组为61.9%,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治愈率,治疗组为50%,对照组为24.3%,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典型增生治愈率,治疗组为42.1%,对照组为33.3%,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三)专方治疗
杜艳茹等以胃康饮(黄连、当归、生苡仁、连翘、郁金、茵陈、生蒲黄、白蔻仁、五灵脂、川芎、败酱草、菖蒲、三七粉)治疗胃癌前病变98例,设胃复春对照组58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8%,对照组总有效率74.1%,有显著性差异(P<0.05)。蔡锦莲等用萎胃散(黄芪、党参、白术、莪术、枳壳、白花蛇舌草、枸杞、黄精、山楂、天花粉、鸡内金)治疗胃癌前病变135例,设胃复春对照组65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7.04%,对照组总有效率66.1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梅建强等以胃痞汤(柴胡、黄芪、当归、白芍、蒲黄、五灵脂、瓜蒌、蒲公英、仙鹤草、半夏、茵陈、鸡内金、三棱、败酱草、苦参、白花蛇舌草、茯苓、麦冬、荔枝核、半枝莲、三七粉等)治疗胃癌前病变43例,以中医辨证分型用药作对照组43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70%,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典型增生的有效率,治疗组为86.05%,对照组为65.12%,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裴林等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用增生消胶囊(红景天、绞股蓝、田基黄、蛇莓、薏苡仁、枳实、白术、川芎、当归等)治疗,对照组20例,用三九胃泰冲剂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①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68.0%,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肠上皮化生的治愈率,治疗组为47.0%,对照组为20.0%,有显著性差异(P<0.05)。曹志群等用芪莲舒痞颗粒治疗胃癌前期病变患者61例,设维酶素对照组36例,结果:①综合疗效:治疗组为80.3%,对照组为47.2%,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及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像、病理积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莫剑波等以枳实消痞丸(枳实、厚朴、党参、白术、茯苓、麦芽、郁金、白芍、半边莲、黄连、制大黄、桃仁、红花、木鳖子、甘草,研末,炼蜜为丸),治疗胃癌前病变30例,用香砂养胃丸作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二、实验研究
(一)单味中药抗胃癌前期病变的实验研究
徐盘元等用100μg的甲基亚硝基胍(MNNG)溶液和标准颗粒联合饲养wistar大鼠共28周,诱发胃黏膜癌前病变,从第29周起,对照组继服MNNG而治疗组同时服大蒜素600μg满36周。对照组和治疗组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00%、73%、20%和67%、23%、0%,两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蒜素对大鼠实验性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及癌变具有逆转及阻断作用。石雪迎等用幽门弹簧插入加热糊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三七和维甲酸对胃黏膜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逆转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维甲酸对胃黏膜病变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大鼠的全身状态较差,提示中药三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具有一定优势。高泽立等用猴菇多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0例,伴异型增生20例,治疗6个月后进行治疗前后形态对比观察,并测定DNA及bd-2蛋白含量,结果:20例伴肠化生有12例肠化生消失,20例伴异型增生有8例异型增生消失,bd-2表达减少,表明猴菇多糖对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有抑制及逆转作用。
(二)复方中药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实验研究
黄晋红等利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及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分析系统,监测、观察消萎灵1号胶囊(丹参、黄芪、黄芩等9味中药)治疗胃癌前病变26例与对照组维酶素18例治疗前后胃黏膜病变组织的DN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病变胃黏膜细胞DNA含量减少,二倍体细胞增多,多倍体及异倍体细胞减少(P<0.01)。结论:消萎灵1号胶囊可能通过抑制病变组织的增殖活性达到治疗效果。蔡淦等用胃乐煎(党参、白术、陈皮、半夏、莪术、黄连、白花蛇舌草等)治疗大鼠胃癌前病变(GPL)模型12周,结果胃黏膜上皮细胞DNA含量和多倍体比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与维甲酸比较,胃乐煎能更有效地降低胃黏膜细胞DNA含量。结论:胃乐煎可能通过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动力学而阻断GPL的发展。王松坡等建立大鼠CPL模型应用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复方及三者合方治疗12周后,统计各组大鼠GPL的发生率,同时测定血清及胃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解毒组大鼠的中、重度GPL及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益气组及益气活血解毒组血清及胃黏膜SOD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解毒组胃黏膜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中药复方能有效改善实验性大鼠胃癌前病变,抗氧化损伤作用可能是中药复方治疗实验性GPL取效的因素之一。柴可夫将中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作用归以下几个方面:①替代治疗作用,即用中药代替稀盐酸、胃蛋白酶等;②增强胃肠道运动功能,阻止胆汁反流作用;③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④增加血浆和胃黏膜组cAMP的浓度;⑤免疫调节作用;⑥制酸解痉作用;⑦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⑧纠正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等。孙志广等经实验研究发现,中药益气清热活血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可能有:①抗突变;②抗氧化;③抑制幽门螺杆菌;④抗促癌,如抑制蛋白激酶C和鸟胺酸脱羧酶的活化;⑤诱导促进细胞分化;⑥改善黏膜血流供应,增强胃黏膜保护等。
(三)其他研究
甘爱华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6例萎缩性胃炎、15例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12例早期胃癌,2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环氧合酶-2蛋白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逐渐增强;其中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与慢性胃炎相比有显著差异(P均<0.01);不典型增生与早期胃癌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进展期胃癌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环氧合酶-2蛋白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胡玲等采用幽门弹簧插入配合灌胃10%氯化钠溶液及65℃热糊复制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中药胃炎消对其胃液pH值、胆酸含量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小剂量的胃炎消都能降低模型大鼠胃液pH值和胆酸含量,并使其组织病理形态学得以明显改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治疗胃癌前期病变主要采用辨证分型治疗、基本方加减治疗和专方治疗等方法,均已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使胃癌前期病变有不同程度的逆转,显示其独特优势,并建立动物模型,结合临床开展实验研究和基础研究,探讨中药疗效的作用机制,这是中医药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可喜进展。但是,也应认识到目前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尚缺乏统一的分级量化诊疗标准;以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方法学为指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观察研究的大宗病例不多;缺乏远期疗效的临床报道;对中药疗效的作用机制尚未探明。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将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0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