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良教授,男,汉族,出生于1954年4月,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历任厦门市中医院副院长,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厦门市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协会副主任委员。
陈国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习古而不泥古,善于总结创新,尤其重视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形成独到的治疗思想,对内科疑难病有独到的见解并取得满意的疗效,尤擅长治疗各种肝脏疾病,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衰竭等方面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省中医肝病学术带头人之一。
陈国良教授1995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协作组课题组长,因成绩突出,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表彰。1997年市卫生局立项科研,1998年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康氏黄疸合剂联合清开灵治疗戊肝108例疗效观察》,获厦门市科委1998年度科技优秀论文二等奖。1998年市科委立项科研,2000年在中华肝脏病杂志,发表《大剂量国产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获厦门市2000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在中国医药学报,发表《蘡奥合剂保留灌肠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2003年发表《七味化纤汤治疗肝纤维化163例临床观察》、《七味化纤汤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纤维化作用的临床及组织学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肝炎进行有益探索。2005年在实用肝脏病杂志,发表《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关系》,论证了无症状HBV携带者肝脏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其损害程度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2006年厦门市卫生局立项科研——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发表论文《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组织学基础》,揭示CHB肝脏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有显著相关性,提出将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纳入临床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的观点。 2005年被评为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陈国良教授医德高尚,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怜爱贫穷患者,毫不厌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治愈了众多疑难病患者,其高超的医术、崇高的人格深受广大患者的高度赞扬和爱戴。在治学上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平素言传身教从不藏私,常以“大医精诚”来自律和教导我们,培养出近十名研究生。